能文能武的东魏皇帝元善见,为何成了傀儡?
2024-04-16 14:49:50
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所在地没有产竹子 古人是如何获得弓箭的
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古代北方不产竹子,以骑射为主的游牧民族,是如何获得弓箭的故事,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看一看。
弓箭是古代威力最大的远程兵器,它能够远距离杀伤敌人,在缺乏有效防护的情况下,一支精良的弓兵,几乎是无敌的存在。所以在中国古代,弓兵历来属于高技术兵种,而且鉴于弓箭强大的杀伤力,历朝历代都禁止民间拥有弓箭。
在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的作战中我们会发现,匈奴等北方的游牧民族,弓箭使用的频率非常高,游牧民族的骑射战术,在当时几乎是无解的存在。那么,古代北方是用什么做弓箭的呢?
古代北方气候的变迁
首先,用今天的地理气候知识来断定北方没有竹子是错误的。古代的北方,并不像今天这样寒冷干燥。
在中国古代的汉字中,河南被称为“豫”。大象只生活在热带、亚热带的丛林中,也只有这些地方,才能为他们提供海量的食物,才适合他们的生理特性。干旱少雨、严寒干燥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怎么会有大象呢?
然而根本考古学和生物学的挖掘研究,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出土了大量的象的骨骼、象牙的化石,在一些文献、壁画中也有大量关于象的描述。
另外一个可以佐证的是大熊猫的存在,大熊猫曾经存在于包括秦岭在内的北方地区,如果没有温暖温润条件下大量的竹子等植物,大熊猫岂不是要饿死?
北方的天气,由于大气候的变化,由温暖湿润变得干燥寒冷,导致了竹子等植物无法在北方大面积生长,一些动物也逐渐南迁,所以给人的印象是“北方不产竹子”。
此外,古地质学和生物学的研究也证明,黄河中下游地区乃至长城外的广大区域,曾经是气候温暖湿润的地方,曾经生活着大量今天南方所特有的动物、生长着大量包括竹子在内的植物。
在许多诗词中也能够看到关于竹子的描写,再一次佐证了中国北方曾经是产竹子的,至少在秦汉乃唐朝数百年的时间里,关中一直生长着大量的竹子,所以说北方没有竹子是错误的。
竹子并不是做弓的最佳材料
从制作的简易性来讲,竹子是最适合作弓箭的。而且制作过程非常简单,竹子通体笔直,只要削成竹片就是极好的弓体材料,把竹片一弯,用藤条、兽筋或者麻线等系住两边,就变成了一张简单的弓。
别看这种弓简单,配上箭的话还是有相当的杀伤力的。笔者小时候就做过这样的弓箭,曾经射过邻居家的鸡鸭什么的!
可以说,通体笔直、制作简易的竹子,是最简单的、技术要求最低的弓箭的材料。只要有竹子,就能够大批量的生产,在古代缺乏制弓技术和材料的时候,用竹子制弓也是寻常事。
然而,以竹子做弓,固然成本低、技术难度低,但是这种弓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杀伤力严重不足,主要是竹子本身弹性不足、竹片厚度有限、竹子纤维材质较疏松、竹子的质地不稳定,很容易受潮干裂。不仅性能不佳、使用寿命也不长。
以竹子做成的弓,距离稍微远一点,或者是穿厚一点,射出的箭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威力了。所以初速低、杀伤力弱的竹弓,只有在没有其它材质的情况下才会选择用竹子。事实上,在中原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漫长的战争史上,用竹弓的极为罕见的事情。
古代的武器研究人员,围绕着如何提高弓箭的杀伤力,在选材上经历了无数次选择、试验、淘汰,终于发现了制弓的最佳原料“柘木”。
“柘木”又名桑柘木,是桑科植物的一种,其木材生长缓慢、油性大、材质稳定、质地厚重,纤维分布致密均匀,具有良好的弹性,是制作弓的最佳材质。
柘木弓优良的性能、出色的弹性,令人发指的稳定性,让它成为古代军人的最爱。一张上好的柘木弓,制作周期长达数年,且柘木开片有极高的废品率,制作工艺又极为复杂,所以一张好弓的价值不菲,一般士兵还真用不起。
除了柘木之外,桑木、柞木、檍木以及荆木,都是较好的制弓的材料,虽然没有柘木性能那么优良,但也比竹子要强出太多了,而且材料也比较容易寻找。
古代的北方多山,山中并不缺少各种各样的木材,所以古代北方多出良弓,反倒是南方更加缺乏制弓材料。因此,在封建王朝时代,就有了专门种植弓料的职业,开始成批量种植适于作弓的植物。
游牧民族的角弓
当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,走上了一条形态完全不同的农业发展道路时,他们就必然依托现有的条件解决生存问题。
无论是守卫畜牧、射杀野兽、发动战争,游牧民族都需要大量的弓箭,那么,按照“生态闭环”的逻辑,游牧民族必须通过畜牲解决这个问题,至少是解决大部分问题。于是,在这个思路之下,角弓诞生了。
游牧民族最不缺少的就是动物的骨、角、皮、筋。这些东西为他们提供了制作弓的材料,在经历了无数次试验和失败之后,游牧民族终于研制出了威力足够,能够用于在战争中杀伤敌人的角弓。
所谓角弓,就是以畜牲的角,经过多道工序加工、制作成一定的形状,作为弓的主体制作成的弓,上面还会有强韧的兽筋、丝绳缠绕以增加弓体的强度。
制作这种弓最佳的当属于犀牛角,可惜犀牛数量少,而且很快就灭绝了,便以牛、羊角替代,在能够制作弓的材料中,以水牛角为佳。水牛的角,质地坚韧、弹性极好、内含油脂、不易干裂,但北方是没有水牛的,所以中原王朝把水牛角作为战略物资严加控制。
这样一来,导致游牧民族在相当长的时间里,弓的质量不如中原王朝,然而,游牧民族较“软”的弓,配上机动性极强的骑兵,反而变成了异常恐怖的游骑兵,他们能够在飞奔的马背上射箭,对敌方进行袭扰、攻击、牵制。
而到了唐朝后期,北方的游牧民族则实现了双弓,也就是一软一硬的配置,在马上骑射时,用相对较软的弓,此外还备有一张硬弓,用于下马之后,在身体稳固的状态下远距离杀伤敌人。
结语:弓的制作,是一个国家整体军工实力的体现,为什么这么说呢?
首先,弓体的制作,无论是柘木、桑木、荆木,生长到可以作为弓材的程度,少则十年、多则十几年,没有持续性的投入和专人的种植管护,是难以得到批量的弓材的。
而弓体的制作,无论是木质还是角质,都需要相当高超的加工工艺、立体几何学知识,还要有娴熟的手工、丰富的经验,而一个工匠的培养,至少需要数十年的时间。
再比如弓弦,要想把动物的筋制作成弓弦,从动物的宰杀、筋腱的采集、初步处理、去除油脂、鞣制阴干、形态固化,都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,同时也要依靠长年累月积累下来的经验。
再比如用于粘贴弓片的鱼胶的熬制、用于弓体和筋腱保养的油脂等,用于防腐的漆、 箭体的校直、箭头的打制精磨,这就又要涉及到采矿、冶炼、锻打等相关工艺。
而要养活这么多不从事农业生产的工匠,又要有完备的农业、水利、畜牧、纺织、医药等保障,至少需要20个农民才能够养活一个工匠。
所以,像弓箭这样古代的武器,看起来简单,背后却需要国家强盛的经济实力的支撑,它不仅是一门行当,更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。
勤劳智慧的中国人,在很早就能够制造出威力强大的弓,但是弓兵的培养却异常困难,除了身体素质出色之外,还需要长时间的练习、经验的积累、心理素质的培养等等。
此外,在影视剧中,一个弓箭手动不动就连发数箭、数十箭,这是极不符合史实的,古代的单体弓,达到一定磅数之后,每射一箭都需要消耗大量的体力,要在保持一定威力的情况下,连发三箭,这弓兵基本上就丧失战斗力了。怎么可能会出现连射数十箭的情况?
再比如,我们看到古代在行军时,弓兵是把弓上了弦背在身后的,这也是不符合史实的。弓体和弓弦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是会“失力”的,也就是失去弹性、威力下降,无法达到有效的射程从而杀伤敌人。实际上在行军时,还没有进入战斗状态下的时候,弓是不上弦的。
不要以为弓不上弦会导致来不及作战,古代从发现敌人到接阵,有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,足够你把弓上了弦还能吃顿饭!
此外,弓箭的防潮也异常重要,用动物筋制作成的弓弦,在受潮时也会导致威力大降,那种在雨中背着弓行军的情况,只会出现在影视剧中,在真正的专家眼中,是要贻笑大方的。
鉴于弓弩的强大威力,在兵力差不多的情况下,只要发挥弓箭的优势,在缺少抗生素的古代,基本上就决定了一场战斗的胜负。所以在漫长的数千年的战争中,弓箭一直稳居冷兵器一哥的位置。直到杀伤力更强、发射更简单、威力更大的火药武器的出现,弓箭才退出了战场。
而另外一个有意思现象就是,与中原文明打了两千多年、始终活蹦乱跳的北方游牧民族,为何到了近代就销声匿迹了呢?
2024-04-16 14:49:50
2024-04-16 14:47:47
2024-04-16 14:45:44
2024-04-16 14:43:42
2024-04-16 14:41:38
2024-04-16 14:39:36
2024-04-16 14:37:33
2024-04-16 14:35:28
2024-04-16 14:33:25
2024-04-16 14:31:22
2024-04-16 14:29:20
2024-04-16 14:27:16
2024-04-16 14:25:13
2024-04-16 14:23:11
2024-04-16 14:21:06
2024-04-16 14:19:05
2024-04-16 14:17:00
2024-04-16 14:14:57
2024-04-16 14:12:55
2024-04-16 14:10:5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