演员凌潇肃武林外传客串(凌潇肃和姚晨从相爱结婚到互撕)
2024-04-16 17:27:36
北宋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到底是王安石变法还是靖康之耻
你真的了解北宋灭亡吗?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。
有人说,北宋王朝的覆灭是基于王安石变法而遗留下的社会根源。也有的人说,北宋的覆灭其实就是宋徽宗的靖康之难一手造成的。
其实这都不是根源答案,北宋为何会覆灭,根源应该是北宋历代君王所一代代遗留下的思想所导致,再深层次追溯,北宋的覆灭和宋太祖赵匡胤也有这很大的联系。
在研究北宋历史时,我们可以发现,北宋建立时,整个中原大地最北方防备游牧民族的防御地带幽云十六州,却被契丹人占领,因此,这就给北宋的覆灭埋下了一个伏笔。
或许很多人不了解幽云十六州,到底有着怎样的战略价值,我们这样来讲大家或许就清楚。整个中原大地呈现出西高东低的地势划分,同时又呈现出北高南低地的地缘分布,并且幽云地带多山脉,中原人军队如果能够占领这里,依托于幽云一代的山脉优势,就可以达到用步兵抵御游牧民族骑兵威胁的目的。
换句话说,幽云十六州就是中原王朝北方屏障,而失去了这里,那么,敌人骑兵部队将长驱直入攻入南部平原,而平原作战本身就是骑兵占据优势,所以,失去幽云十六州,这对新成立的北宋王朝而言,就相当于把自己的腹地赤裸裸展现给契丹人。
失去燕云十六州,北宋失去北部屏障
因此,北宋的建立其实还是建立在一个危机四伏的情形下。而也有史学家认为:“北宋的覆灭其实从一开始就注定了,君王思想才是王朝覆灭的根源。”北宋建立时,帝国已经失去了幽云屏障,而对于夺回这块战略要地,北宋表面表现强硬,实际上却十分疲软。
北宋刚建立时,因为北汉的缘故,幽云十六州被割让给契丹国;而等到北汉被吞并后,北宋想拿回幽云十六州,就必须要面对契丹这个强敌。但是,北宋刚刚建立,根本没有太强的实力去对抗契丹。
另外,北宋的军队绝大多数都是步兵,失去幽云之地的依托,北宋步兵根本就无法抵抗契丹骑兵。而赵匡胤也深知北宋的实力,还没有能力去撼动契丹,因此,在几轮象征性用兵后,北宋对辽战略开始从强硬转向灵活。
为什么说,对辽战略开始从强硬转向灵活了呢?这其实和北宋面临的国家处境有着很大的关系。当时的北宋盛行文人之风和经商风气,北宋的财政收入是远超契丹,所以说,北宋就不缺钱。
同时,这就存在了一个弊端,国家究竟是大力发展军事还是经济呢?发展军事的话,按照北宋现有的处境来看,至少也得需要个几十年,而且这几十年还得源源不断地投入经费。如果发展经济的话,这根本就不需要几十年,因为按照北宋目前的经济基础,稍微一发展直接就经济起飞。
赵匡胤发展经济,造成文学风气盛行
因此,赵匡胤在衡量利弊后选择发展经济,毕竟他认为有了钱,国家才有精力和经费去搞别的。可能我们常人的认知里都认为有了钱,发展民生和军事完全没得问题。而现实的确是如此,北宋通过花费巨资来打造部队,装备、战马、武器都是最高配置,然而北宋缺少的恰恰就是能作战的人。
为什么这样讲?北宋朝廷大力发展经济,这就给世人宣告一个理念,我们北宋王朝国家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主,所以只要搞好经济建设,啥都有了。另外,随着经济财富的宽松,人民的收入有了保障,也衣食无忧了,没有了贫困和饥饿的影响,那么下一步怎么搞?当然是发展精神文化建设。
有关精神文明建设这是关系到一个国家、一个民族至关重要的东西,如果国家大力发展文学文化精神建设,那么,这就出现一个大问题,文化之风盛行,人们都去读书了,谁去打仗。
另外文学风气的盛行与之伴随的就是习武之风的衰落,一涨一降是社会常态。北宋没办法两头抓。文学风气直接把北宋民众的思想观念给定型了,这也使得北宋人士都没有习武报国的愿望,也缺少了北人彪悍斗狠的信念。
赵匡胤、赵光义对收复燕云十六州,心有也让力不足
我们再看看,赵匡胤和赵光义两个皇帝执政期间,这两位北宋初代君王虽然对夺回幽云十六州的态度十分强硬迫切,但是,他们真正落实下去的军事部署却很少。特别是赵匡胤,虽然扬言不夺幽云十六州,自己寝食难安,但是他执政期间,幽云十六州夺回来了吗?没有。
不管是军队征伐还是各种和谈,人家契丹人就一个意思,幽云十六州是你们中原人君王送给自己的,所以,属于自己固有领土,如果你们想要拿回来,那么,有本事就发起战争吧?对于契丹人的态度,赵匡胤并没有穷兵黩武的挑起战争。
因为他知道,就算挑起战争,靠着北宋这些部队,顶多就打一些胜仗,要想真正歼灭契丹部队,那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。那么,赵匡胤是如何解决这件事?最开始,赵匡胤提出拿钱换幽云十六州。但是辽国的天子很显然不是智力低下者,他们当然自己幽云十六州在自己手里就是一个下金蛋的母鸡,想靠一笔钱就拿回去,这完全不可能。
“纳贡”政策带来的好处,加速“重文轻武”思想的蔓延
赵匡胤甚至开出了天价,契丹统治者都丝毫不松口。那么,既然幽云十六州买不到,北宋又无法对抗契丹骑兵的侵扰;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,赵匡胤就只能够花钱买和平,通过每年给岁币的名义来稳住契丹统治者,让他们尽量少的南下侵犯。
北宋通过这种破财免灾的方式,也的确一定程度稳住了北方契丹人南下的野心,但是,这也意味着每年北宋国库就得花出一大笔钱给辽国缴纳保护费。后来,渐渐地赵匡胤和赵光义发现,每年给岁币的方法真的能够让边境保持长治久安,于是,这种岁币传统就由这俩兄弟君王渐渐传到后面的北宋君王的观念里,不管是那一代君王,基本上每年都会给岁币。
能用“纳贡”来解决边境问题,军队的存在意义就不大了,因为边境和平,何必养一大堆军队在那里白白消耗粮草呢?因此,重文轻武的思想开始在王朝内蔓延,并且形成了一种主流思想。
这种思想究竟严重到什么程度,整个北宋朝廷同级下的文官远比武官的权力大,而一品武官甚至还比不上三品文官。还有就是武官渐渐发展成为了世袭制度,也就是习武家族化,北宋的将领们大多数都是一些前代将领之后。所以,在这种风气影响下,北宋哪里还有人愿意去当兵,都想拿着笔杆子指点江山。
北宋的独裁制度也标识北宋最终将走向灭亡
赵匡胤在黄袍加身后,就通过杯酒释兵权的方式,解除了诸多将领的兵权,并开始实行中央集权制度;北宋的中央集权制度和其他王朝不一样,他们是真正地把权力掌握在自己的手里,而且还一点权力都不下发给臣子。
就算是后面的庆历变法,还是王安石变法,其实都是君王给予支持,这才有变法的落实,如果君王不赞成变法,范仲淹、王安石讲出个花都没有任何作用。并且,北宋在政治制度上也是不断地深入把控,只要北宋统治者认为,有些权力自己没有掌握到手里,那么,就会坐立不安,因此,他们想尽办法都要拿回权力。
然而,权力过度集中也不是一件好事,就拿军权来讲,君王把控住军权,就连将领带兵在外,权力还是被君王把控,那么,将领打仗就受到了严重的限制,他们部署每一次安排都要向皇帝汇报,等得到君王的允许,才可以实施,这期间就存在一个时间差,这种时间差也完全使得一项战略部署错失良机。
并且,北宋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过度掌权,直接通过硬性地断掉了军事外交方面的发展,毕竟军事和外交方面的人才,想要在这方面施展抱负是极为困难的。
另外,北宋君王对待外敌入侵所表现的软弱性,也严重影响到下面的士兵,士兵看君王都害怕北方入侵,更别说自己了。
于是,君王过度独裁就直接影响到士兵,那么,士兵又怎么可能为国家舍生忘死?因此,北宋的中央独裁制度也标识北宋最终将走向灭亡。另外,北宋其实也没有办法去放权,因为太祖黄袍加身的案例是悬在头上,他们担心自己的帝位不保,因此,历代北宋帝王都对权力的把控力十分的巨大。
结尾
北宋的覆灭从一开始就注定了,君王对国家的影响实在是太深远了,再加上整个国家实行的国策和发展道路,都是避开军事发展,换句话说,他们认为军事发展完全没必要,因为只要每年交岁币,边境哪里会来那么多战乱呢?
然而,也恰恰是这种思想的影响,直接导致了北宋荒废了军事,并还施行重文轻武之风,于是乎,没有军事作保障的国家最终命运都不会太好。这也是北宋覆灭的真相。
2024-04-16 17:27:36
2024-04-16 17:25:32
2024-04-16 17:23:28
2024-04-16 17:21:25
2024-04-16 17:19:24
2024-04-16 15:39:05
2024-04-16 15:37:02
2024-04-16 15:34:59
2024-04-16 15:32:57
2024-04-16 15:30:53
2024-04-16 15:28:50
2024-04-16 15:26:48
2024-04-16 15:24:43
2024-04-16 15:22:40
2024-04-16 15:20:37
2024-04-16 15:18:36
2024-04-16 15:16:31
2024-04-16 15:14:28
2024-04-16 15:12:26
2024-04-16 15:10:2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