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大名著的人生哲理 四大名著总结人生
2024-02-15 14:10:40
聪明的人,都避开了3个“选择陷阱”
《三体》中有一个词,叫降维打击。
它指的是,如果一个人遇到的问题,与认知在同一纬度,他就无法解决这个问题。
而当认知处于更高水平时,难题自然迎刃而解。
其实,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的,是他的固有思维。
很多时候,我们可能存在着一些思考偏差,导致我们在做决定时,陷入了难以觉察的选择陷阱。
结果明明付出了努力,却并未实现预期的目标。
要想破除这一藩篱,就需要扩大自己的认知格局,避开这3个常见的“选择陷阱”。
在网上看过这样一个段子。
春节前夕,一个记者来到火车站台,随机采访路人,有没有买到车票。
第一位被问到的大妈先是愣了一下,之后回答说:“买到了。”
第二位被问到的年轻人,也是幸运地买到了火车票。
记者又接连问了5个人,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说自己买到了票。
最后,记者对着镜头得出结论:“今年虽然火车票难买,但是通过采访我们发现,大家都买到了火车票,现在正满怀希望地赶回家乡,过个团圆年。”
这就是“幸存者偏差”。
人们只能看到某种筛选之后产生的结果,不了解筛选的过程,便把结果,当成是事件全貌。
其实,这样的幸存者陷阱,在我们身边也并不少见。
爸妈在买菜时,已经挑过一遍了,所以他们看起来不挑食;
买降落伞想要差评的买家,永远都没机会打开购物APP,所以你在评论区看到的,都是好评;
成功学理论失败的大佬,不会再有机会出来宣扬自己的理论,所以你看到的鸡汤,都是成功案例;
那些购买廉价产品的人,一般不会发在朋友圈,所以你在朋友圈看到的,永远都是光鲜亮丽。
因为摆在明面上的都是成功案例,所以我们总会高估做成一件事的可能性。
但其实,那些看不见的真相才最致命。
马云曾说过一句话:“创业10年以来,最大的心得,就是去思考别人是如何失败的。”
成功或许存在偶然因素,但失败一定有其必然原因。
如果仅凭幸存者的小部分样本数据,来得出总体的胜利结论,就很容易忽略那些失败者犯过的致命错误。
最终,在模仿获胜者的过程中,这些人以挫败为结局,成为了被掩埋的实情。
因此,与其过多关注水面之上的繁华,不如去倾听水底之下,沉默的大多数。
心理学中有一个吊桥效应。
它指的是,一个人在紧张时会不自觉心跳加速,倘若这时身边有一位异性,就会很容易对其心动。
换句话说,外界的刺激,很容易混淆我们的大脑,让我们无法理性判断。
而避免掉入“吊桥陷阱”的最好办法,就是有清晰的自我认知,提升思考能力。
作家张良计认识一位按摩师傅,他的手艺精妙,顾客里面也有很多明星。
张良计认识他很久了,看到他生意这么好,却从没有扩张过,心生疑惑,便问他为什么不做大规模。
师傅回答说:“早先也有过类似的想法,但正是考虑了很多的现实因素,才决定不扩张。”
在大众眼里,多收一些徒弟,多开几家分店,再传授自己的手艺。这样不仅能赚到更多钱,扩大知名度,而且也可以减轻自己的工作负担。
但在这位师傅看来,自己的手艺是独一无二、不可复制的,即便传授给徒弟,也未必能达到完全的力道,顾客也可能不满意。
长此以往,愿意来的回头客越来越少,生意一落千丈,反倒会砸了自己的招牌。
所以,还不如一开始就用“小而精”的生意模式,稳扎稳打,经营好自己的品牌。
生活中,我们时常会被各种外界声音干扰:
你单身时,别人说让你赶紧找对象,年纪大了不好找,你也开始怀疑自己;
你在私企上班,亲戚说不稳定,想把你安排到老家的岗位,你也蠢蠢欲动;
你挑中心仪的衣服,朋友说不好看,你又开始纠结了起来……
倘若过分在意外界,任凭自己在吊桥上摇摆,人云亦云、亦步亦趋,就相当于交出了自己人生的主动权。
李笑来在《把时间当作朋友》中写道:
“如果你是出色的,不需要证明你是出色的,别人自然会看到;
如果你是平庸的,不需要证明你是平庸的,别人还是同样会看到。”
因此,无需从别人的评价里,寻找自我价值。
坚定地做自己就好,你想知道的,时间都会给你答案。
英国有一句谚语:“轻浮的印象,最容易飞扬。”
很大程度上,一知半见比一无所知更可怕。
因为,他们会看重自己的第一印象,把浮于表面的现象,当作是自己判断的参照系,掉入锚定陷阱。
理发时,在总监价、首席价的对比之下,高级价格就显得尤为划算。
中介带你去看房,前面看了好几套有明显缺点的房子,这时碰到一个没有明显缺点的,你会瞬间心动,或许就能当场成交。
你进入一家奢侈品店,先看到门口摆放着的十几万的商品,再进去看到一万左右的商品,就会觉得价格很友好,自己也能买得起。
外卖点餐时,系统故意设置一个较长的送达时间。
这样,当外卖小哥在规定时间前送达时,消费者就会觉得这家店服务速度快,以后就会愿意更多次来光顾这家店。
给领导汇报方案时,除了提交那份自己认定的方案,再加上两份比它差的方案,会更容易通过领导审批。
因为有了第一印象,就容易先入为主,在潜在的暗示之下,滋长思考上的漏洞。
生活在信息大爆炸时代的我们,无时无刻不在接收各种碎片化资讯。
这就导致了,我们更容易形成看待人事的固有偏见。
要想避免发生这样的事,就要实现锚点多元化。
也就是说,第一印象不再来源于某个单一讯息,而是综合多个途径,最大限度地还原出真相,去形成一个相对理性科学的参照准则。
同时,也要在之后的不断实践中,去检验标准的可行性,不断完善它。
如此,才不至于把自己逼入越走越窄的胡同,实现高效决策。
电影《教父》中有句台词:
在一秒钟看到本质的人,和花半辈子也看不清一件事本质的人,自然是不一样的命运。
一个人认知水平越高,就越能洞察本质。
如何提升认知水平呢?
一方面,我们需要持续学习,精进自我。
世界变化日新月异,只有不断更新知识库,才能拓宽知识密度。
另一方面,还要有深度思考的能力。
如果学习只是停留在表面,浮光掠影,就永远无法触及事物的底层逻辑。
终身学习,加上深度思考,就能破除思维牢笼,实现升级。
也唯有如此,才可跳出“选择陷阱”,从源头避免错误。
余生,愿你我都能持续升级认知,驾起理性思考的帆船,乘风破浪!
作者
| 万花筒,因上努力,果上随缘,一枚长期主义。
图片
| 视觉中国
2024-02-15 14:10:40
2024-02-15 14:08:26
2024-02-01 18:16:20
2024-02-01 18:14:05
2024-02-01 18:11:50
2024-02-01 18:09:35
2024-02-01 18:07:21
2024-02-01 18:05:06
2024-02-01 18:02:51
2024-02-01 18:00:36
2024-02-01 17:58:22
2024-02-01 17:56:07
2024-02-01 17:53:52
2024-02-01 17:51:37
2024-02-01 17:49:22
2024-02-01 17:44:53
2024-02-01 17:42:38
2024-02-01 17:40:2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