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种童年时期的零食,吃过的人现在都成家了吧
2024-12-24 12:36:32
关中刀客由来:从盐贩到反清义士1
关中刀客作为陕西文化的标签之一,一般认为,关中刀客秉承的是秦汉以来关中侠客嫉恶如仇,行侠仗义的侠客精神,他们路见不平,拔刀相助。如果说山东的侠客精神是“水浒精神”的话,关中刀客则代表了这种侠义文化在陕西的生根发芽。
就和所有的侠客文化一样,作为一种被官方禁止的亚文化,起初并不见得特别“光彩”。而这件事我们却要从关中的地貌说起。
在地理上,关中被称为“渭河谷地”,渭河也与关中其他8条河流一起,是关中地区的母亲河。由于土地盐碱化的关系,渭河以北,也就是今天蒲城、大荔、韩城一带,便可以生产出食盐,供百姓使用。
我们知道,中国古代盐铁专卖,通常国内大的,优质的产盐地区会被官府牢牢把控,但由于蒲城一带的卤泊滩生产出的盐品质实在太低,一直以来官方也懒将这一带的划归为盐区,老百姓弄点盐土回去煮煮,将水里的沙土滤掉,析出盐巴,是可以将就生活的。
对官府来说,老百姓自己煮点盐巴过日子自然管不了,但如果有人有组织的贩卖这种土盐,这时,土盐就变成了“私盐”,是官府重点打击对象。
在当时,陕西吃的盐主要依靠山西运城运来的池盐为主,并按照时价进行相应销售。一般来说,政府会让盐商根据市场价进行销售,如果盐商的定价过高,政府也会进行相应的调控。然而,道光二十六年,一场针对北方的灾荒“丁戊奇荒”,使得陕西一带的物价飞涨。山西来盐价格高居不下,致使关中私盐泛滥,盐价飙涨。
由于私盐的贩卖官府是收不到税的,且影响社会稳定,时任同州知府(大荔)的饶应祺认为,解决盐价问题,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将渭河北边的卤泊滩充归国家。关中地区自己可以产盐了,自然犯不上把盐从山西运过来,盐价一低,社会稳定,天下太平,史称“荆姚设治”
为此饶应祺写了大量的书信向上级反馈此时,内中博弈在此不必多提,总之,山西盐院为了自己的利益,坚决反对关中一带设立官方盐场,而彼时山西盐院占据据国内税收重要地位,一通博弈之下,胳膊拧不过大腿,官方最终驳回了饶应祺的主张。
至此,关中地区再也吃不到便宜的官盐,面对私盐猖獗,官府也没有了抑制物价的手段。而卤泊滩的土盐虽然一斤盐半斤土,工艺也很一般,但真的架不住便宜,至此,以贩运盐土为生的商贩应运而生。
在关中,我们通常将具备某一个行业特点的人称为”xx客,如卖布的是“布客”,卖盐的人当然就是盐客了。而盐客们贩卖私盐的路上为求自保,往往会带一种名为“关中刀”的短刀,刀长三尺、宽不及二寸,携带方便,锋利无比。带着这些刀的人也就被称为“刀客”或者“盐客”,在晚清的奏章里,官员们则称他们为“刀匪”。当然,刀客也不是只会用刀,林则徐在镇压刀客的过程中就曾经缴获了:
顺刀七把、长矛三杆、鸟枪一根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刀客们也开始扩大自己的经营范围,如贩运私茶、运镖、经营赌博、打劫商旅等营生。即便如此,青楼、鸦片一类的生意,刀客们也是不屑于做的,丢不起这个人。总之,起初大家只是受困于生计,并不是真的要和官府作对。
事态的转机发生在丁戊奇荒之后,彼时蒲城县令黄传绅为平抑物价,被迫打击盐贩,最终激化了盐商与官府之间的额矛盾。光绪三年七月二十六日渭南刀客屈继仁带人攻入蒲城县监狱,救出犯人后带人攻打县衙,在蒲城县大肆抢掠。
这一举动颇有些法国大革命时期攻占巴士底监狱的味道,等县衙缓过神来开始镇压,据《蒲城县志》记载,当时“杀毙贼徒八九十人,中有屈继仁尸,生擒十八人”。剩下的也就做鸟兽散了。
经历了攻占蒲城监狱的黑历史后,关中刀客的大名算是在朝堂中传开了。此后风云变幻,刀客们自带的反清属性,也使得刀客的行为逐渐从《水浒传》意义上的“开黑店”、“杀人越货”转向“替天行道”。等辛亥革命一声炮响,关中刀客逐渐化身为革命党人,形象就正面多了。而这就是下一个故事了。
2024-12-24 12:36:32
2024-12-24 12:34:17
2024-12-24 12:32:02
2024-12-24 12:29:47
2024-12-24 12:27:33
2024-12-24 12:25:18
2024-12-22 18:41:29
2024-12-22 18:37:00
2024-12-22 18:34:45
2024-12-22 18:32:30
2024-12-22 18:25:46
2024-12-22 18:19:01
2024-12-21 02:31:3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