非洲三大暴君之首,杀害50万人,尸体堵塞尼罗河
2025-03-28 09:04:44
古代的前后,左右,裨五类将军,如何划分职责,又为何突然消失?
大家好,我是昊童,一个专注中国古代史的90后小编
前段时间在家跟长辈聊天看电视的时候,一位当过兵的长辈指着电视上的《三国演义》笑道,古代的军衔真乱,还前将军左将军,怎么不叫上将军下将军(话说真有上将军)。因为是长辈所以昊童也不好乱说,但在那会儿也意识到了一个问题,那就是这个疑问估计很多老哥应该也都有,因为说句实话,古代尤其是乱世,这军衔确实很乱。
今天昊童就以标题中提到的前将军,后将军,左将军,右将军,裨将军五类举例,跟大家简单的聊一下这些军衔是如何划分职责,又为何突然间消失不见的。对了,后面会提到古代的军衔划分,有兴趣的老哥可以直接跳到后面观看,谢谢(时间仓促,可能总结不全,还请见谅)。
这个职位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,起初的职责是负责各国都城的守卫,类似于明清的九门提督。但到了先秦时期前将军逐渐走到了前线,尤其是到了汉朝,前将军彻底成为了领兵作战的军衔。而且,前将军也是四方将军(前后左右)中的老大,一般来说,在战场上比他还大的职位就只有卫将军,骠骑将军及大将军。
但卫将军(接替了前将军之前的职务)出现的时间极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,而骠骑将军在汉朝初期也不常设,所以能管他的就只有大将军了。可问题在于,大将军是全军统帅,不可能时时都看着他,所以现实中,前将军在秦汉时期,几乎是军队实权派的最高层。
比较出名的前将军有背汉投敌的赵信,飞将军李广及大名鼎鼎的关羽张辽等。
这个同样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(好吧,据我所知四方将军几乎都是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三军或六军),最早的后将军同样负责在战时保护国家都城,但到了汉朝时期则逐渐发展成为了奔走各地的救援部队。
后将军在称呼上虽然与前将军相同,但如果二者比较起来的话,后将军还是得向前者行礼,因为在职级和军衔上,他都不如前者。昊童能想到的,比较出名的后将军貌似就只有黄忠和姜维。
这个在昊童看来,应该是四方将军中最惨的一个,因为前后二位将军都有重任在身,而秦汉时期又是以右为尊,所以大家懂的。左将军其实没什么可说的,这就是普通的对敌将军,不过也算是个高级武将,而且一般情况下左将军的部队其实应该是一支军队中最强的战力,因为对敌时都是左将军先上,他要不强那岂不成了送人头和破坏自家士气。
左将军这个职衔昊童记得有这么几位出名的人物,包括刘备,马超,张郃,于禁等。
这个在四方将军中排第二,仅次于前将军。一般来说右将军的主要职责是接替先出场的左将军,而平时也和其他三位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。据昊童所知,右将军这里比较出名的人物有张飞和徐晃。
这个最早其实是军中主将(大将军)的副手,虽然没有什么太大的权力,但走出去也没人敢怠慢。因为一般情况裨将军是不会轻易去各处游走的,一旦他到了哪里,就意味哪里有战事及哪里有人升官或降职。
但随着时间的流逝,大将军这个军衔慢慢的被边缘化,而随着大将军的边缘化裨将军也逐渐的被边缘化。到了东汉时期,裨将军已经从最开始的主将副手变成了最低的将军头衔,也就是说士兵升将军的第一步,就是裨将军。而它原先的作用则被偏将军所替代。
那这四方将军和裨将军是因为什么而突然消失了呢?据昊童所知,四方将军因为不是常设官职(只有战时才有,打完仗就自动消失),所以在礼崩乐坏的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,经常被主将胡乱的授予自己的属下,所以导致当时的四方将军非常不值钱,而取而代之的则是四镇,四平,四征等将军头衔(后面会提到)。因此,曹魏末年的四方将军已经是名存实亡,到了西晋时期,晋武帝因为军中职级太过繁琐,因此便下令将四方将军彻底废除。
而裨将军则比较幸运,因为它当时已经沦为了最低等的将军头衔,所以幸运的躲过了一劫。但也因此,一直到南北朝时期他都一直最低等的将军头衔。隋朝初年,隋文帝将裨将军封为九品散号将军,也就是不入流的那种。隋炀帝初年,同样是整顿军中职级,而裨将军因为是散号所以被废除,自此,由春秋时期传下来的四方将军与裨将军这五个名号,彻底湮灭在了历史的长河中。
文章最后是古代军衔划分,但因为古代并没有明文记载的军衔划分,以及历朝历代的规矩都不太相同,所以昊童所列举出的可能有所不对,但还请见谅,谢谢。
首先是太尉(大司马),大将军。这二者都是口头上的古代全国最高军事长官,但事实上太尉虽然位列三公(秦汉时期的与明清时期的三公不同)但只是虚职,真正的实权派是大将军。
其次是卫将军,骠骑将军,车骑将军。卫将军说白了就是禁军统帅,而骠骑将军在设立初期则是封狼居胥的霍去病专属,在他死后则逐渐没落。车骑将军是战时临时设立,主要掌管的是军中的车兵及骑兵。这三者虽然不如三公,但论起实权,都不比三公差,尤其是初期的骠骑将军。
而后就是我们最难以记忆的,四镇(镇东,镇西,镇北,镇南)将军,四征(征西,征北,征南,征东),四平(平东,平西,平南,平北)将军以及四方(东西南北)将军。这里要提到,这些将军头衔其实只有很小一部分是常设的,基本都是战时临时加封的,而且通常还会在前面加上别的头衔。
另外就是一些杂号将军,如辅国,安远,荡寇,奋武,奋威,横江,虎威,建武,建威,平戎,破虏,讨逆,讨虏,讨寇,游击,武卫,扬武,折冲,昭德,昭武,护军,翊(yi)军等。
最后,就是众所周知的,十人长,百夫长,千夫长,校尉,裨将军,偏将军及时有时无的各级别中郎将。
历年今日:1906年4月18日,革命党和君主立宪派展开国体论战;1927年4月18日,南京国民政府成立(这将是昊童最后一篇2000字文章,对于这段时间以来大家的支持,昊童深感荣幸,谢谢);
2025-03-28 09:04:44
2025-03-28 09:02:29
2025-03-28 09:00:13
2025-03-28 08:57:58
2025-03-27 16:52:19
2025-03-27 16:50:03
2025-03-27 16:47:47
2025-03-27 16:45:31
2025-03-27 16:43:16
2025-03-27 16:41:00
2025-03-27 16:38:44
2025-03-27 16:36:28
2025-03-27 16:34:13
2025-03-27 16:31:57
2025-03-27 05:07:51
2025-03-27 05:05:36
2025-03-27 05:03:20
2025-03-27 05:01:05
2025-03-27 04:58:49
2025-03-27 04:56:34